防毒面具
海固解析: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
	  職業(yè)中毒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,有的人依據職業(yè)中毒的危險性避開那些高危職業(yè),從而選擇一些相對而言比較安全的職業(yè)。實際上,有毒物質在周圍生活中的存在十分廣泛,只不過這些尤其凸顯在科研、生產過程中,接觸的更多,時間更長,更容易導致職業(yè)中毒?;旧嫌捎趶脑牧系疆a品,從中間產品到副產品,從使用的各種化學藥品到廢水、廢氣及其它廢物等很多,因此毒物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、皮膚和消化道。
	  1、呼吸道:是毒物進入人體最主要、最常見、最危險的途徑。
	  毒物在科研生產中以氣體、蒸汽、煙、塵、霧等形態(tài)存在的,其中氣體、蒸汽為分子狀態(tài),可直接進入人體肺泡,而煙、塵、霧的粒徑小于5微米,特別是小于3微米時,可直接被吸入肺泡。呈氣體、蒸氣、氣溶膠狀態(tài)的毒物都可以經呼吸道進入體內。生產性毒物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是最常見、最主要的途徑。毒物經呼吸道吸收后,不經肝臟轉化和解毒,而直接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分布于全身。人的整個呼吸道具有很大的呼吸能力,所以對毒物的吸收很迅速,并且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毒物,不經肝、臟的解毒作用,直接經過血液循環(huán)分布到全身。大于10微米的微粒,經鼻腔和上呼吸道阻留,進入不到人體。
	  2、皮膚:皮膚吸收有多種方式,通過無損傷皮膚;經皮孔、經皮汗腺;經毛囊及皮脂腺。
	  經皮表面是皮膚吸收的主要方式,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毒物易通過皮膚表面被人體吸收,如苯、有機磷化合物等。一些生產性毒物可經完好無損的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如有機磷、硝基苯、四基乙鉛、脂溶性化合物等,皮膚有損傷或皮膚病時,不能經完整皮膚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。毒物經皮膚吸收后不需經肝臟解毒而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(huán)?! 《疚锝浧つw吸收的數量與速度,除與脂溶性和水溶性濃度等因素有關外,還與作業(yè)環(huán)境的氣溫、濕度,皮膚損傷程度和接觸面積等因素有關。
	  3、消化道:在科研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是極少見得,一般是由于誤服造成的。
	  生產性毒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,造成職業(yè)中毒的事例很少。一般是毒物經呼吸道吸入,粘附在鼻咽部而被吞入;其次是個人衛(wèi)生習慣不好(如在車間進食)或發(fā)生意外,可經消化道進入人體。經消化道進入人體的毒物大部分經肝臟轉化解毒后再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。由于呼吸道進入的毒物有部分粘附在鼻咽部位或混在分泌物中,借吞咽進入消化道,或由于不好的衛(wèi)生習慣或在使用毒物的實驗室、車間飲食、吸煙、用污染的手取食品造成毒物進入消化道。
	  生產性毒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而且多數是嚴重的。那生產性毒物對我們身體有什么危害呢?
	  神經系統危害
	  呼吸系統危害
	  血液系統危害
	  消化系統危害
	  泌尿系統危害
	  循環(huán)系統危害
	       我們了解了生產性毒物的侵入途徑和危害后,一旦發(fā)生了職業(yè)中毒,我們應該怎么做呢,在此,海固提示您一旦發(fā)生職業(yè)中毒,首先要保持冷靜,判斷情況,千萬不要自亂陣腳;其次要按照以下幾點做好職業(yè)中毒后的急救工作: 
	    第一,阻止毒物繼續(xù)進入體內
	  經呼吸道中毒后,應盡快將患者移至空氣流通處,松開衣扣和腰帶,保持呼吸暢通,有條件時給氧,同時注意保暖、靜臥。救護人員應帶防毒面具或采取其他防護措施后方能進入危險區(qū)搶救,避免救護人員在救護過程中發(fā)生中毒。
	  經皮膚吸收中毒,應迅速脫去被污染的衣服,用溫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膚(忌用熱水,敵百蟲忌中毒時用堿性液體)。強酸強堿等腐蝕性毒物污染皮膚時,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。若被四氯化鈦、石灰等能與水反應的物質污染,應先用紙、棉花除去污染物后再用水清洗。
	  經消化道中毒時,應盡快催吐和洗胃,必要時導瀉。清醒者可以飲300~500ml水或2%—4%的鹽水、1: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、刺激咽部催吐;昏迷者洗胃要慎重,防止液體或嘔吐物誤入呼吸道,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肺炎??诜g性毒物時,一般不洗胃,可以口服雞蛋清、牛奶、稠米湯或氫氧化鋁膠,既保護胃粘膜,同時又阻滯、延緩毒物的吸收。
	  第二,解毒排毒、對癥治療
	  有些毒物中毒有相應的特效解毒劑,如金屬中毒的特效解毒劑為二巰基丙醇、二巰基丙璜酸鈉、二巰基丁二酸鈉或依地酸二鈉鈣等絡合劑;亞硝酸鹽類及苯的氨基、硝基化合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劑為美藍或維生素C;急性氰化物中毒時特效解毒劑為亞硝酸鈉;急性有機磷中毒特效解毒劑為氯磷定或阿托品;一氧化碳中毒給予吸氧療法,等等。在使用解毒劑時應注意適應癥,及早使用,合理使用。多數毒物中毒無特效解毒劑,只能予以相應的對癥處理。
- 上一篇:防毒面具原理高妙,人為操作至關重要
 - 下一篇:火災時濃煙的危害
 



